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 信 公 众 号
  
 
2015年 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5-03-20

综述
论著
专家论坛
经验交流
 
       专家论坛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医教结合干预——2014年美国儿科年会医教结合会场发言
金星明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儿科临床上属于高发病率、低严重度的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颇大。临床面临的挑战是家庭对儿童的药物治疗顾虑重重。我们采用医教结合的方式,将理念变行动,强调"4W"要素,开辟医教结合双通道,建立医教结合临床途径,通过医院对父母的培训及学校与医师的结对,加强学校转介、参与、研究和教学实践。在该模式下,医师走进学校进行ADHD的公众宣传,诊治中获取教师的信息反馈,并将行为治疗的基本方法融入对儿童的教育中;教师可协助医师提高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参与父母培训,并开展对家庭的教育咨询;家长能密切配合治疗,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而儿童青少年本人则在积极治疗中改善学习、情绪、交流和社会适应性,提高生活质量。

2015 Vol. 3 (1): 1- [摘要] ( 3090 ) HTML (1 KB)  PDF (698 KB)  ( 2764 )
       论著
4 失乐症的认知神经机制及矫正和教育策略
侯建成,宋蓓,张丰艳
音高感知障碍是失乐症的主要表现,源于某些脑神经功能和结构发育异常。在失乐症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基础上、依照大脑发育基本规律来制定相应的矫正和教育策略,有助提高音高感知能力及丰富音乐教育学科的内容。在介绍失乐症认知神经基础和大脑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矫正和教育策略。
2015 Vol. 3 (1): 4- [摘要] ( 3195 ) HTML (1 KB)  PDF (565 KB)  ( 2167 )
9 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
姜永志,王晓超,白晓丽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自尊和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整体自尊量表、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 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与自尊、人际和谐呈显著负相关,与疏离感、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人际和谐呈显著正相关,与疏离感、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② 不同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程度与人际和谐、疏离感和社交回避均存在差异显著。③ 自尊在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是改善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者社会交往能力的新途径。

2015 Vol. 3 (1): 9- [摘要] ( 2533 ) HTML (1 KB)  PDF (657 KB)  ( 2079 )
16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于“高”、“矮(低)”词义的理解
孙圣涛,冯俊,李燕
目的   探讨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于“高”、“矮(低)”词义的理解。方法   选取64名7 ~ 12岁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其进行“高”、“矮(低)”空间维度形容词词义理解情况的实验研究。结果与结论   ① 不同年龄组被试对于“高”、“矮(低)”本义的理解情况存在显著差异,11 ~ 12岁组被试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 ~ 8岁组和9 ~ 10岁组;② 言语任务中,被试在本位冲突情境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情境和本位一致情境下的正确率;③ 动作任务中,各年龄组被试在三个物体排序任务上的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④ 就本体任务的难度而言,三个物体排序任务和本位冲突任务最难,其次是本位一致任务,再次是无情境任务。
2015 Vol. 3 (1): 16- [摘要] ( 2918 ) HTML (1 KB)  PDF (745 KB)  ( 2029 )
22 《音系结构:来自生物语言学的视角》述评
孔慧芳,袁婧
生物语言学是目前国际语言研究的热点,但将抽象的音系学研究置于生物语言学大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并不多见。哈佛大学音系学博士Bridget D. Samuels 师从著名的生物语言学家Boeckx,其撰写的《音系结构:来自生物语言学的视角》一书对该领域进行了全新探索,反映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旨在为国内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2015 Vol. 3 (1): 22- [摘要] ( 2228 ) HTML (1 KB)  PDF (646 KB)  ( 1330 )
26 空气污染物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调查
胡晓光,金义,金江兵
目的   调查温州市区冬春季节空气污染物浓度及其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1月—4月,实时记录温州市区空气质量检测数据,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门、急诊患者就诊数据,分析空气污染物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期间温州市区PM2.5、PM10、NO2的平均浓度值均处于较高水平;CO的平均浓度较低,空气污染物浓度在二月份最低。NO2浓度与总门诊量及儿童呼吸道感染关系最为密切,根据回归分析,NO2浓度每上升10 μg/m3,门诊总量可能增加3.5%左右,上呼吸道感染增加4%左右,下呼吸道增加8%左右。PM2.5与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PM2.5浓度每增高10 μg/m3,哮喘急性发作病例可能增加10%。结论   温州市区冬春季节首要污染物为PM2.5,PM10及NO2的浓度也严重超标。PM2.5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相关性最大,对儿童呼吸道感染影响最大的可能是NO2。
2015 Vol. 3 (1): 26- [摘要] ( 2915 ) HTML (1 KB)  PDF (683 KB)  ( 2328 )
31 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
段娅莉,金星明,宋翠娣
目的   探讨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康复训练的作用。方法   于特殊教育学校选取67名ASD儿童,儿童保健医师采用0~6岁儿童发育量表(Gesell)、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分别对其发育水平、社会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对48名干预组儿童,儿童保健医师根据其发育年龄、实际生活能力制定干预目标,教师根据干预目标,制定符合其发育水平的个体化训练方案,实施训练;19名对照组儿童按特殊教育学校原有日常康复训练课程进行训练。训练12个月后,儿童保健医师采用同样方法再次对儿童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儿童训练后较训练前在适应性、语言、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进步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低年龄(< 7岁)儿童干预效果明显优于高年龄(≥ 7岁)儿童。结论   医教结合干预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中ASD儿童的发育水平、社会生活能力,早期干预效果更显著。
2015 Vol. 3 (1): 31- [摘要] ( 2908 ) HTML (1 KB)  PDF (630 KB)  ( 2118 )
       综述
35 超扫描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郑丽莉,成晓君,胡谊
超扫描技术是一种能同时记录任务中多个被试脑活动的脑成像技术,因其良好的生态效度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合作与竞争、决策等具有互动的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间的相干性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理解,对于进一步揭示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提供了脑-脑交互作用的研究证据。教育过程涉及教与学两个互动的过程,必然涉及到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就超扫描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概述。
2015 Vol. 3 (1): 35- [摘要] ( 3037 ) HTML (1 KB)  PDF (848 KB)  ( 2885 )
43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过程模型
任晶晶,江琦,李树芳
道德判断的研究一直存在情与理的争论。一段时间内,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模型,如Piaget的理性模型、Haidt的社会直觉模型等。但是Greene的双加工理论模型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ushman发现道德判断存在两个区别的过程:一个过程涉及对行为者心理状态进行归因,一个过程涉及对行为结果和引起结果的原因进行归因。为此,他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过程模型,即道德判断的产生存在心理状态归因和因果归因两个过程。未来的研究需从研究材料、特殊人群、地区文化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差异等方面,对道德判断模型进行比较和系统研究。
2015 Vol. 3 (1): 43- [摘要] ( 2521 ) HTML (1 KB)  PDF (723 KB)  ( 2058 )
       经验交流
48 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营养工作的启示
胡雯菁,沈秀华
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将“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作为其中一项目标。世界各国都制定和实施了儿童营养政策和干预项目。学校供餐计划作为儿童营养改善和保障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为使该项目的实施更加顺利和富有成效,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学校供餐计划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各国经验,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以及营养改善工作提出建议。
2015 Vol. 3 (1): 48- [摘要] ( 2394 ) HTML (1 KB)  PDF (647 KB)  ( 2632 )

版权所有 © 2014 《教育生物学杂志》编辑部 沪ICP备06032584号-6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