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 信 公 众 号
  
 
2014年 2卷 3期
刊出日期:2014-09-30

综述
论著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139 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生物学意义
毛萌,杨慧明
儿童早期发展对其一生的生命质量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生命早期,主要包括受孕、孕期、分娩和出生至年满8周岁这一时期。从儿童早期神经系统发育是社会能力的基础、儿童早期发展的内涵、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成年后性别不平等对儿童早期阶段的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平等导致儿童早期发展的不平等、家庭是抚养儿童的基础单位、儿童早期发展虚拟大学以及袋鼠关爱行动)等方面介绍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应设立研究项目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早期发展所需的生理环境、采用一切可利用信息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开展对儿童早期发展计划的成本和效益评估;并指出我国因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医疗、教育发展不平衡,须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
2014 Vol. 2 (3): 139- [摘要] ( 3759 ) HTML (1 KB)  PDF (828 KB)  ( 2947 )
144 从玩伴到雇员:教育的演变 Hot!
Rudolf B. Schmerl

从少量散居的非洲猿到密布全球的数十亿灵长类动物,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生存需要,年长个体不断将行为教授给年轻个体。这些行为既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例如进食方法、食物分布、凶残食肉动物种类和避险方法、人群内关系和地位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利用。上述很多行为现今依旧可见,如在年幼儿童与略年长儿童的交往中,以及在其他年轻灵长类动物如狒狒间的交往中。这些是现代社会某种程度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然而,距今约200年前起,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工厂兴起,技术革新,教育演变成了联锁的经济和社会企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成为了培养雇员。与培养成功的方法学相比,教育旨在培养雇员的观念获得了更多共识。

2014 Vol. 2 (3): 144- [摘要] ( 2839 ) HTML (1 KB)  PDF (7988 KB)  ( 1635 )
       论著
157 不同类型社会退缩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差异:个体为中心的分析
史悦,刘俊升

目的   考察不同类型社会退缩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差异。方法   采用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使用羞怯量表、独处偏好量表、应对策略量表对2 072名3~8年级学生进行测量,并对不同类型社会退缩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 在寻求社会支持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上,三类社会退缩儿童均低于非退缩儿童,但三类儿童间不存在显著差异;② 在内化应对策略上,社交回避儿童得分最高,其次为羞怯儿童和社交淡漠儿童,非退缩儿童得分最低;③ 在外化应对策略上,社交回避儿童得分最高,社交淡漠儿童其次,羞怯儿童第三,三者均高于非退缩儿童;④ 在回避应对策略上,社交回避和社交淡漠儿童得分最高,其次为羞怯儿童,非退缩儿童得分最低。结论   与非退缩儿童相比,社会退缩儿童倾向采用消极的应对策略应对人际冲突,其中回避型社会退缩儿童的问题最为突出。

2014 Vol. 2 (3): 157- [摘要] ( 2507 ) HTML (1 KB)  PDF (724 KB)  ( 1947 )
163 家庭教养方式与智能发展的关系:气质的调节作用
任晓杰,崔丽莹,李丹,刘俊升
目的   探讨婴儿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智能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婴儿6个月时对272名被试进行研究,探讨婴儿家庭教养方式与智能发展的关系,以及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① 气质的活动水平与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呈显著正相关;节律性与惩罚呈显著正相关;趋避性与惩罚呈显著正相关,与应物能、言语能呈显著负相关;适应性与言语能呈显著负相关,与惩罚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本质与接受性、言语能呈显著负相关;坚持性与应物能、应人能呈显著负相关;注意分散度与接受性呈显著负相关。②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质调节家庭教养方式与智力的关系:反应强度在接受性与应物能的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坚持性对惩罚取向与应物能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坚持性对接受性与应人能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应与婴儿的气质相适应,以促进婴儿智能的发展。
2014 Vol. 2 (3): 163- [摘要] ( 2627 ) HTML (1 KB)  PDF (627 KB)  ( 2457 )
168 心理压力的身体负担感知
曾也恬,崔丽娟
目的   探索心理压力对身体负担感知的影响。方法   114名高校学生分为两个压力组(挑战组、威胁组)和对照组,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SST)、简明症状量表(BSI)、状态焦虑量表(SAI)、视觉模拟评分(VAS)、初级评价和再评价问卷(PASA)进行实验研究;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CPSS)、压力心态测验(SMM-G)、身体负担感问卷对135名健康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压力组感知到的山坡斜度和目标物距离显著大于对照组,两压力组间差异不显著。压力组焦虑、紧张和压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压力组间差异不显著。压力知觉与压力心态呈负相关,与身体负担指数和身体控制指数均呈正相关。身体负担指数与身体控制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感知到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负担感,对压力的态度和压力情境的认知评价不影响身体负担感。
2014 Vol. 2 (3): 168- [摘要] ( 2844 ) HTML (1 KB)  PDF (802 KB)  ( 2805 )
174 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王俊丽,陈涛,李锋,盛晓阳,薛敏波
目的   评价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等途径,收集国内外文献,纳入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无明显治疗效果。亚组分析显示,益生菌的应用对便秘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情况、大便频次、大便硬度、大便潴留及用泻药频次均无明显改善。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益生菌的应用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无明显治疗效果。
2014 Vol. 2 (3): 174- [摘要] ( 3681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2779 )
180 上海市嘉定区小学生肥胖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
张琴,董玉婷,孙思飞,袁红,张一英
目的   了解小学生肥胖防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评估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嘉定区2所干预组学校和2所对照组学校2 ~ 4年级小学生2 990名,对干预组实施肥胖防治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健康教育后,见过膳食宝塔图、多吃蔬菜对身体好、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洋快餐营养特点、吃得过饱对身体有影响、肥胖的判断标准、身体肥胖对健康有影响、控制体重的正确方法等知识知晓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干预组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家长,对坚持运动、不吃不健康食品、希望孩子保持适中的体重等行为的积极意愿,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小学生吃得最多的食物为米饭、以白开水为主要饮料的健康行为分别占75.2%和83.5%,均高于对照组(59.6%和7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结论   上海市嘉定区小学生肥胖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较显著,但小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改变需要持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来取得。
2014 Vol. 2 (3): 180- [摘要] ( 2986 ) HTML (1 KB)  PDF (672 KB)  ( 2156 )
       综述
184 从脑科学到社会融合——自闭谱系障碍干预面临的困境和意义
苏雪云,王小慧
自闭谱系障碍已经成为一种高发生率的障碍,并受到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文献综述结合脑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最新发现,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改版作为切入点,在目前关于自闭谱系障碍神经多样性运动的背景下,讨论如何理解自闭谱系障碍,提出应以综合的观点来审视自闭谱系障碍及其干预,并分析我国大陆目前自闭谱系障碍干预的现状和困境,提出社会融合,从学校融合到社区融合,建构从早期干预开始的生命全程的社会支持、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
2014 Vol. 2 (3): 184- [摘要] ( 2658 ) HTML (1 KB)  PDF (707 KB)  ( 2183 )
189 面孔可信任度评价的研究回顾
朱梦音,江琦,侯敏,陈潇
面孔可信任度评价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重要的特质推断,它直接决定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采取接近还是回避的反应,是社会互动的门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生存适应和个体保护意义。研究表明,面孔可信任度评价类似于效价判断,发生在刺激呈现后100 ms以内。近年来,研究者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当让被试对面孔进行可信任度评价时,杏仁核、眶额叶、右侧脑岛等脑区被激活。既往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等方面尚存不足,这正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4 Vol. 2 (3): 189- [摘要] ( 2923 ) HTML (1 KB)  PDF (748 KB)  ( 2334 )

版权所有 © 2014 《教育生物学杂志》编辑部 沪ICP备06032584号-6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