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 信 公 众 号
2022年 10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07-30
综述
论著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257
儿童语言障碍相关术语的历史演变和临床实践
赵瑾珠,李锦卉,吴丹丹,颜 田,唐丽娜,何天祎,熊婷婷,郝 燕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1
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国内尚未对语言障碍的诊断概念达成共识,没有统一规范术语和定义,成为儿童语言问题识别和治疗干预的阻碍,这不利于我国语言障碍儿童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统一语言问题概念对于尽早发现和诊断患儿,尽早采取有效的言语和语言评估和诊断措施,帮助改善儿童语言、社交沟通、心理情绪和学业成就十分重要。该文就语言障碍相关术语的历史演变和临床实践进行综述。
2022 Vol. 10 (4): 257- [
摘要
] (
2307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2062
)
论著
262
心肺运动试验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王立霞,李 欣,周 璇,陈 楠,宋圆圆,张 桢,杜 青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2
目的
基于 CiteSpace分析国内外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方法
借助CiteSpace 5.7.R 5和 Excel 2018软件,对 2021年 4月1日前的 CPET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发文国家和机构、学科结构进行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和时间演化分析,以被引文献为节点进行共被引分析和 Burst分析,绘制知识图谱。
结果
共筛选出英文文献 5 926篇,中文文献 615篇。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 CPET文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与机构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地区,以美国(1 596篇)、意大利(706篇)为代表,国外高产研究机构多为大学,国内则以专科医院为主。研究领域以工程学为基础,融合医学研究与实验、心脏与心血管系统、运动科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热点聚焦于疾病诊断应用、疾病人群运动典型症状的激发及运动训练方式效果评估三大方面。
结论
CPET领域研究内容趋于多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身体功能评估、康复疗效评价是共同的研究前沿。
2022 Vol. 10 (4): 262- [
摘要
] (
2179
)
HTML
(1 KB)
PDF
(2334 KB) (
1669
)
271
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障碍者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姗姗,苏 杭,江海峰,杜 江,徐 定,赵 敏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3
目的
调查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 -type stimulants, 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的抑郁症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ATS 使用障碍者的调查资料。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eckdepression inventory, BDI)13项(BDI-13)评估 ATS 使用障碍者戒断期的抑郁症状,自制问卷对人口学资料及ATS滥用史进行调查。根据 BDI评分,将 ATS 使用障碍者分为无明显抑郁症状组(BDI<8分)和明显抑郁症状组(BDI≥8分),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抑郁的危险因素及其性别差异。
结果
共收集 1 990例 ATS 使用障碍者的资料。BDI 评分平均为(10.75±8.06)分;男性 BDI 评分显著高于女性(11.04±8.25 vs 9.68±7.20, P=0.002)。无明显抑郁症状组 828例(41.6%),明显抑郁症状组 1 162例(5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离婚、ATS使用频率≥3次/周、强戒次数>1次和饮酒史,是 ATS使用障碍者戒断期产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男性抑郁的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ATS使用频率≥3次/周、强戒次数>1次及饮酒史,未发现女性抑郁与上述因素相关。
结论
ATS 使用障碍者戒断期发生抑郁较为常见,且男性抑郁症状更严重;抑郁症状可能与受教育程度、ATS使用频率、强戒次数、饮酒史等因素相关。
2022 Vol. 10 (4): 271- [
摘要
] (
2202
)
HTML
(1 KB)
PDF
(776 KB) (
1572
)
276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的中介模型分析
陈友庆,宋恩赐,金洁琼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4
目的
探究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效能感与手机依赖二因素的中介效应。
方法
参考以往研究中有关学习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手机依赖和自我效能感的问卷编制问卷,对 4个省份5所高校的 2 382名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分析 1 791份有效问卷。
结果
学习倦怠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效能感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 P<0.01;r=-0.24,P<0.01),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和手机依赖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序列中介作用。
结论
自我效能感降低和对手机依赖程度增加可导致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学习倦怠。
2022 Vol. 10 (4): 276- [
摘要
] (
2307
)
HTML
(1 KB)
PDF
(882 KB) (
2774
)
281
中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认知与行为调查
亓德云,李丽平,江艳微,周 媛,汪碧芸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5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认知及行为的现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二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 7所学校四至十二年级的 1 94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COVID-19防控高认知率为66.8%,防控良好行为具备率为45.3%。小学生防控高认知率(81.0%)高于初中生(60.7%)、普通高中生(69.6%)和职业高中学生(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父亲学历越高,学生COVID-19防控高认知率越高;男生防控良好行为具备率(48.6%)高于女生(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学段上升,学生防控良好行为具备率升高,小学生(30.5%)<初中生(44.2%)<普通高中学生(50.1%)<职业高中学生(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具备COVID-19防控高认知的可能性较低,父亲学历硕士及以上的学生具备防控高认知的可能性较高;女性、母亲学历为大专或本科的学生具备防控良好行为的可能性较低;与小学生相比,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具备防控良好行为的可能性较高(均 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发生后,政府及学校对学生的健康宣教取得了较好效果。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对COVID-19的总体认知较好,但在防护行为方式上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对学生、家人、老师、同伴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2022 Vol. 10 (4): 281- [
摘要
] (
2273
)
HTML
(1 KB)
PDF
(803 KB) (
1429
)
287
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情绪的关系:基于环状模型和线性模型的探讨
张 尧,王 颖,王煜涵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0.006
目的
使用环状模型和线性模型探讨家庭功能和幼儿社会情绪之间的关系,为家庭关系的调整和幼儿社会情绪问题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哈尔滨市 347个4~5岁幼儿家庭,使用家长报告问卷对其家庭功能和幼儿社会情绪进行测量,将家庭功能得分代入环状模型,得到 3种家庭类型(平衡型、中间型和极端型)和16种家庭功能类型,检验其与幼儿社会情绪的关系是否符合模型假设。
结果
样本中家庭功能类型呈偏态分布。中间型家庭与平衡型家庭的幼儿社会情绪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极端型家庭与中间型家庭中不同家庭功能类型的幼儿社会情绪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功能负向预测幼儿社会情绪得分。
结论
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情绪的关系不符合环状模型,两者呈线性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强,幼儿社会情绪问题越少。
2022 Vol. 10 (4): 287- [
摘要
] (
2338
)
HTML
(1 KB)
PDF
(905 KB) (
2350
)
292
株洲地区 6~12 岁儿童矮小症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颜丽娟,龚 岱,文湘兰,唐 琼,邹 力,陈 瑾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7
目的
调查株洲地区6~12岁儿童中矮小症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法,抽取株洲地区2个县、3个区,每个县/区抽取5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 6家小学,每个小学各年级抽取学号为2号和8号的6 ~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抽取1 800名儿童,实际调查1 756名儿童。对纳入研究的儿童,测量并记录身高、体质量,参照相关标准评估矮小症发生情况;设计儿童身高相关情况调查问卷,指导监护人填写儿童生长一般情况,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756名儿童中发现矮小症儿童74例,患病率为4.21%。对矮小症儿童与正常身高儿童的相关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为自变量,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不融洽、牛奶摄入<200 mL/d、维生素D缺乏和睡眠时长<10 h/d是矮小症患病的影响因素(OR>1,P<0.05)。
结论
株洲地区6~12岁儿童存在一定的矮小症患病风险,可能与儿童家庭关系不融洽、牛奶量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每天睡眠时长较短等因素有关。
2022 Vol. 10 (4): 292- [
摘要
] (
2110
)
HTML
(1 KB)
PDF
(831 KB) (
1540
)
297
混合教学模式中大学生自主学习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
杨科峰,毛绚霞,唐文静,贾 洁,蔡 威,沈秀华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8
目的
探讨在混合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混合教学质量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方法
对医学院大学生在混合教学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对比分析。
结果
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在混合教学课程中持有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对混合教学课程各环节满意度较高,小组讨论和课程作业成绩也显著提高。
结论
混合教学模式中的线上开放式学习资源、线下协作式自主学习、多元化学习评价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提高学习效果。
2022 Vol. 10 (4): 297- [
摘要
] (
2129
)
HTML
(1 KB)
PDF
(945 KB) (
1744
)
301
母亲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及反刻板印象对学龄前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贾 伟,陈毅文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09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在内隐及外显水平上的发展情况以及母亲对儿童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与天津地区2所幼儿园92名3~6岁儿童及他们的母亲,有效被试81名,其中男孩42名,女孩39名。采用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颜色穿搭测试分别考察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情况;采用李克特 5点计分法,考察母亲对颜色与性别的关联态度。
结果
儿童存在显著的内隐和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和年龄上均不存在差异,性别和年龄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相较于男孩,女孩表现出更强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和性别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母亲的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与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呈负相关,即:母亲的反刻板印象越强烈,儿童的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就越弱,反之则越强;母亲的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对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结论
学龄前儿童存在显著的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母亲的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能够轻微预测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而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相较于外显更能通过表情、动作等非语言形式影响行为。儿童早期越多接触反刻板印象,越有助于减少对颜色的性别成见,减弱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2022 Vol. 10 (4): 301- [
摘要
] (
2267
)
HTML
(1 KB)
PDF
(901 KB) (
1961
)
308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水平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张 娜,崔欣华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10
目的
了解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全面发育水平和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训练提供线索。
方法
采用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对432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智能发育水平评估,了解其粗动作与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语言和个人-社交行为的发育情况,分别以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和应人能的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表示,分析语言能与应物能和应人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家庭因素。
结果
432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粗动作能的平均 DQ正常;精细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和应人能的平均 DQ均低于正常儿童,语言能 DQ最低。语言能 DQ与应物能 DQ和应人能 DQ均呈显著正相关(r=0.549, P<0.001; r=0.724, P< 0 .001)。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家庭因素包括喂养方式、与电子产品接触时间、父母关系、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结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常伴随应物能和应人能等方面的落后,应根据全面发育水平的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指导和干预,家庭环境中应减少或避免不利因素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
2022 Vol. 10 (4): 308- [
摘要
] (
2208
)
HTML
(1 KB)
PDF
(871 KB) (
1865
)
313
纸笔训练小组课对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干预效果
周梅君,魏蓉美,赵 婷,左海玲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11
目的
分析小组形式纸笔注意力训练对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ADHD)的干预效果,为 ADHD儿童的注意力训练提供新思路和实践依据。
方法
选取86例ADHD儿童(男62例,女24例,年龄4~6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常规训练与小组形式纸笔注意力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训练。2组儿童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斯诺佩评估量表第四版(SNAP-Ⅳ)和儿童执行功能量表(childhoo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ventory, CHEXI)进行注意力和部分执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组间和干预前后组内的比较。
结果
SNAP-Ⅳ总分和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子量表得分及CHEXI工作记忆、抑制力分量表得分,干预前 2组间对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1);与对照组降低分值相比,实验组各项目评分的变化更加显著。
结论
小组形式纸笔注意力训练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注意力,减少多动/冲动。
2022 Vol. 10 (4): 313- [
摘要
] (
2196
)
HTML
(1 KB)
PDF
(750 KB) (
2007
)
318
6~12 个月婴儿的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承娣,林媛媛,闫文洁,章依文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12
目的
通过筛查婴儿发育水平,为发育迟缓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唯儿诺诊所接受体检的6~12个月婴儿3 907例,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 3版)(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 thirrd edition, ASQ -3)筛查发育水平,分析筛查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
至少一个能区筛查异常的发生率为 22%。男性和剖宫产是至少一个能区筛查异常的危险因素(OR>1,P<0.05),男性是沟通、精细运动、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交筛查异常的危险因素(OR>1,P<0.05)剖宫产是粗大运动筛查异常的危险因素( OR>1, P<0.05),双胎或多胎是沟通筛查异常的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
避免社会因素的剖宫产和双胎多胎妊娠,重视男性婴儿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有利于婴儿发育水平的提高。
2022 Vol. 10 (4): 318- [
摘要
] (
2187
)
HTML
(1 KB)
PDF
(850 KB) (
2053
)
323
1例Merosin蛋白缺陷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康复管理
华 晶,芮洪新,窦淑娟,张光宝,池 霞,童梅玲,张 敏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13
目的
探讨 Merosin蛋白缺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康复管理及治疗。
方法
对1例 Merosin缺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评定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康复管理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辅助器具与环境改造、呼吸训练等,综合康复后观察疗效。
结果
经过全面的康复管理,患儿的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个人 -社交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运动能力进展缓慢,除挛缩外暂未出现明显的进行性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结论
对Merosin蛋白缺陷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患儿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康复管理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2022 Vol. 10 (4): 323- [
摘要
] (
2042
)
HTML
(1 KB)
PDF
(1002 KB) (
1379
)
综述
328
体感游戏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进展
贾雯旭,张 功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2.04.01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核心缺陷为执行功能受损,常表现为多种情境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运动可以改善ADHD症状和执行功能,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没有不良反应、相对成本较低且具有长期效应。认知参与是掌握困难技能所需的注意资源分配和认知努力水平,运动中的认知参与是改善执行功能的关键。体感游戏(exergaming)是一种利用沉浸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实现体力训练与认知训练创新性结合的新型交互式电子游戏,游戏程序通常是自适应的,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验。结合多方面优势的体感游戏可以作为ADHD运动干预的一项有前景的、有效的辅助 /替代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和临床治疗中。
2022 Vol. 10 (4): 328- [
摘要
] (
2232
)
HTML
(1 KB)
PDF
(901 KB) (
3626
)
版权所有 © 2014 《
教育生物学杂志
》编辑部
沪ICP备06032584号-6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