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 信 公 众 号
  
 
2016年 4卷 1期
刊出日期:2016-03-30

综述
论著
专家论坛
作者·编者·读者
 
       专家论坛
1 脑功能影像技术在发育与行为儿科学中的应用
马骏,张安易,金星明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1
现代脑功能影像技术的发展,将发育与行为儿科学带入一个新时代。脑功能影像技术不仅能从脑激活、脑连接及大脑整体系统障碍的角度揭示发育与行为障碍的大脑功能缺陷机制,还有望构建一体化的脑认知神经障碍模型,全面阐释发育与行为障碍的脑病理机制,并从根本上把握疾病产生的异常神经通路,为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找到靶点。以正常儿童大脑发育、多动症、孤独症、遗尿症和抽动症为例,阐述脑功能影像学技术在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研究应用中的进展。
2016 Vol. 4 (1): 1- [摘要] ( 1338 ) HTML (1 KB)  PDF (822 KB)  ( 1094 )
       论著
7 发育期不同年龄段铅中毒幼鼠模型制备
李淑芳, 孙双圆, 季晓帆,徐健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2
目的 建立发育期不同年龄段中重度铅中毒幼鼠模型,为后续探讨驱铅治疗奠定模型基础。方法 18只20日龄幼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铅组(0.2%醋酸铅溶液)及低铅组(0.05%醋酸铅溶液),构建儿童期铅中毒模型;同样方法构建青春期(18只40日龄幼鼠)铅中毒模型。检测血铅、胫骨密质骨骨铅及松质骨骨铅,确定铅中毒水平。结果 两年龄段对照组与染毒组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年龄段高铅组血铅明显高于低铅组血铅(P<0.01),无论是高铅组还是低铅组,儿童期血铅水平均高于青春期(P<0.01)。儿童期与青春期无论是密质骨骨铅还是松质骨骨铅,染毒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期骨铅水平较青春期高,密质骨骨铅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松质骨骨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分别做血铅和密质骨骨铅及松质骨骨铅间的相关分析,血铅和密质骨骨铅/松质骨骨铅间显著相关(密质骨骨铅:r=0.931, P=0.000;松质骨骨铅:r=0.918, P=0.000)。结论 建立不同年龄段相同血铅或骨铅水平的幼鼠模型,需给予不同的铅暴露水平。
2016 Vol. 4 (1): 7- [摘要] ( 1237 ) HTML (1 KB)  PDF (505 KB)  ( 939 )
11 家庭功能与家庭发展需求的关系研究
浦震梅,谭晖,谢静波,徐晓丽,尤小芳,汪玲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3
目的 探讨上海市徐汇区家庭功能与家庭发展需求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入户调查法,选取徐汇区某居委的1 579户家庭。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发展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家庭功能平均得分为8.4±2.6,家庭功能良好者占72.7%,障碍者占27.3%;家庭支持性和教育性服务需求率分别为71.4%和58.2%;功能障碍组家庭支持性服务、教育性服务总需求及社区健康、家政服务、法律咨询、儿童保护、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得分分别为27.0±11.6、22.5±10.1、16.8±8.3、8.4±3.8、1.8±0.9、9.2±5.9、5.8±2.8,均高于功能良好组的23.6±8.4、20.1±4.9、14.8±6.5、7.2±2.5、1.6±0.8、7.6±2.8、5.2±1.0(P均<0.05);且家庭功能与家庭支持性服务、教育性服务需求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5和-0.128,P均<0.01)。结论 在满足居民家庭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家庭功能障碍的家庭。
2016 Vol. 4 (1): 11- [摘要] ( 1554 ) HTML (1 KB)  PDF (673 KB)  ( 1265 )
17 中小学生身体活动与近视的相关性分析
杨东玲,郭常义,周月芳,虞瑾,王鹏飞,陆茜,邹志勇,罗春燕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4
目的 探索上海市中小学生体力活动、静态行为时间与近视患病率的相关性,为学生近视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共8个行政区16所中小学,对入选学校的9 583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体力活动、静态行为时间等变量,并进行视力检查。分别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学生身体活动时间与近视患病率的关联。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47.2%,平均每天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and r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时间为0.57 h(0.25~1.14 h),平均每天总静态时间为5.77 h(2.50~8.00 h),其中做作业时间为2.00 h(1.50~3.00 h),看电视时间为0.50 h(0.33~1.00 h),玩电脑/电子游戏时间为0.33 h(0.00~1.00 h)。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性别、年龄、父母近视的影响后,做作业时间长是学生近视患病率的危险因素,做作业时间每增加1 h, 学生患近视的风险增加9.5%(OR=1.095, 95%CI=1.043~1.150)。MVPA达1 h则是学生近视患病率的保护因素,每天MVPA达1 h的学生,其患近视的风险小于每天MVPA不足1 h的学生(OR=0.823, 95%CI=0.735~0.921)。结论 做作业时间长是上海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的危险因素,而MVPA达1 h则是保护因素,应鼓励中小学生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预防近视。
2016 Vol. 4 (1): 17- [摘要] ( 1785 ) HTML (1 KB)  PDF (571 KB)  ( 1482 )
22 记忆负荷对不同运动水平人群时间知觉的影响
黄文英,李涛,何敬华,张晓蓉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5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水平人群在有、无记忆负荷下时间知觉的差异性,为运动促进脑健康提供新的证据。方法 2015年9月在江西师范大学,以21名高水平运动员、15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18名普通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记忆负荷和时间产生的双任务范式(记忆任务×时间任务),借助E-prime 2.0版本的心理实验软件编写程序并收集数据,采用时间产生法对被试的2.5 s的时间知觉进行测试。 结果 ① 在无记忆负荷时间任务中,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的时距比较接近标准时距,普通大学生产生的时距显著高于标准时距。② 在有记忆负荷干扰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产生的时距显著短于无记忆负荷下产生的时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水平运动员受记忆负荷的影响不大。③ 高水平运动员时距的平均误差显著小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组。结论 高水平运动员时间知觉准确性及稳定性最好,且抗记忆负荷干扰能力强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表明运动能促进人脑时间感的优势发展,表现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2016 Vol. 4 (1): 22- [摘要] ( 1759 ) HTML (1 KB)  PDF (494 KB)  ( 1321 )
26 孕期增重与孕前BMI对子代体格发育的影响
潘美蓉,徐健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6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与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子代身长、体质量及BMI的影响。方法 2010年2—10月在上海新华医院选取225名孕妇,行孕前检查,孕28~36周进行问卷测评,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的影响因素。根据孕前BMI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0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0~24.9 kg/m2)、超重与肥胖组(≥25.0 kg/m2)。随访记录婴儿0、6、12、18、24月龄时的体质量(kg)、身长(cm)及BM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孕前不同体质量和孕期增重对不同年龄段婴儿的身长、体质量的影响。并采用重复测量的Mixed模型分析孕前不同体质量和孕期体质量增重对2岁以内婴儿的身长、体质量增长趋势的影响。结果 ① 母亲学历、孕前BMI与孕期增重呈负相关。② 在婴儿0~2岁的各阶段,孕期增重与孕前BMI都与子代体质量、身长及BMI呈线性正相关。根据婴儿性别分组比较,孕期增重对男婴影响更大,孕前BMI对女婴影响更大(P<0.05)。③ 重复测量分析孕期增重对子代各年龄阶段标准化体质量、身长、BMI增长趋势的影响,发现不同孕期增重水平的子代体质量、身长、BMI存在差异,但没有显著改变子代的体质量、身长增长趋势及BMI增长趋势。结论 孕前BMI可以对孕期增重情况产生影响,孕期增重和孕前BMI分别对子代体格发育产生影响。孕期增重、孕前BMI对子代生长发育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2016 Vol. 4 (1): 26- [摘要] ( 1709 ) HTML (1 KB)  PDF (796 KB)  ( 1376 )
34 心理负荷与身体负担的关系——一种具身的视角
何茜茜,崔丽娟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7
目的 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探究员工体验到的心理压力与感知到的身体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倦怠在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方法 选取216名员工,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s, PSS)与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进行测量分析,并测量身体负担情况。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① 压力知觉年龄差异、身体负担感知性别差异及压力知觉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 个体压力知觉与工作倦怠、身体负担感知显著正相关;工作倦怠与身体负担感知正相关。③ 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在压力知觉与身体负担感知之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结论 心理压力的知觉会影响员工个体的身体负担感知,应适当调节员工的工作压力,以期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提升组织竞争力。
2016 Vol. 4 (1): 34- [摘要] ( 1212 ) HTML (1 KB)  PDF (596 KB)  ( 1025 )
       综述
39 学习障碍成因与干预研究进展
王道阳,宋冉,殷欣,曹果果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16.01.008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儿童在语言、言语、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而与其智力无关。学习障碍领域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但至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针对学习障碍的成因,研究者从认知神经因素、心理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学习障碍四种干预模式的演变。学习障碍干预也面临着学习障碍鉴别标准模糊化、干预效果不显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习障碍干预走向综合化、智能化是其未来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 Vol. 4 (1): 39- [摘要] ( 1705 ) HTML (1 KB)  PDF (645 KB)  ( 1502 )
       作者·编者·读者
44 《教育生物学》简介
沈晓明,金星明,黄红,杜祖贻
教育生物学(bio-education),是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生物科学与教育科学相融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2016 Vol. 4 (1): 44- [摘要] ( 1050 ) HTML (1 KB)  PDF (291 KB)  ( 875 )

版权所有 © 2014 《教育生物学杂志》编辑部 沪ICP备06032584号-6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