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 信 公 众 号
  
 
2013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2013-03-30

论文
 
       论文
1 教育生物学:架起沟通生物医学与教育的桥梁
金星明;马骏
人类的教育和学习以大脑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脑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将之应用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可以对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教育生物学(bio-education)是生物科学与教育科学相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即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教育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重点是处于接受教育和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个体及群体。教育生物学主要应用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形态学、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社会学、教育学及脑成像等方法研究人与人脑的教育发展规律,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多学科的合作。
2013 Vol. 1 (1): 1-5 [摘要] ( 1767 ) HTML (0 KB)  PDF (811 KB)  ( 1537 )
6 构建教与学的科学基础
Kurt W. Fischer
心智、脑与教育以及教育神经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联结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与教育学,为教育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受到许多错误观念的影响,这些错误的观念来自大众对脑科学与遗传学的误解。因此,科学家与教育者携手合作,将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学校及其他教育场所的有效学习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能够为教育提供有效的工具。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分析儿童能力的生物学基础,使教育者和家长都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认知科学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将对人类文化中的不同心理模型进行分析。学习科学和人类发展科学将为分析学习路径,包括共同的研究范式与学习的个体差异,提供研究工具。教育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1)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进行研究的研究型学校;(2)建立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数据库;(3)由整合科学研究、教育实践与教育政策的教育工程师和转化研究者共同组成的新型专业队伍,为教育奠定科学的基础。
2013 Vol. 1 (1): 6-23 [摘要] ( 1770 ) HTML (0 KB)  PDF (13903 KB)  ( 1414 )
24 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李廷玉
中国正处于二代独生子女时代,儿童良好行为塑造成为家长关注热点,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气质、认知局限性、自我为中心思维方式、语言发育、父母的行为及家庭环境、甚至当地的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应用行为改变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用较多的实例讲述了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及应用,介绍了实际生活中塑造儿童行为的两个基本原则及应用实例,希望对儿科医生指导家长有所裨益。
2013 Vol. 1 (1): 24-27 [摘要] ( 1343 ) HTML (0 KB)  PDF (691 KB)  ( 1207 )
28 脑神经科学与教育:中英语文教学研究计划综合报告
杜祖贻;关定辉;霍泰辉;陈瑞燕;陈和晏;陈宇亮;周伟立;冯国培;冯戬云;孔宪辉;李学铭;麦继强;苏廷弼
《应用脑神经及认知科学提高香港语文教育成效研究计划报告》全文600余页。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报告,它是第二部分的导言;第二部分为研究报告,由十一节组成;第三部分为附录,包括研究工具和程序等。文章是《应用脑神经及认知科学提高香港语文教育的成效研究计划报告》的综合报告,记录3年(2000—2003)研究的全部结果,并论述本计划对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意义。本计划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为香港近年各大学大规模跨学科合作科研项目。本合作研究计划的目的,是要为香港教师和学童寻求以科学为依据、并具有高效率的语文教学途径和方法。除了设有课堂实验外,本计划同时研究脑部结构及在学习时的运作与活动。本计划要将经过验证的新知识应用于改善教育的工作。
2013 Vol. 1 (1): 28-34 [摘要] ( 1398 ) HTML (0 KB)  PDF (10726 KB)  ( 974 )
41 0 ~ 3岁婴幼儿早教调查:沪80后已婚女性的观点、参与和期望
车焱;丁燕;张玉枝
目的 了解上海市20世纪80年代出生(沪80后)已婚女性对0 ~ 3岁婴幼儿早教的观点和期望以及子女早教参与情况。方法 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各选择两个区县,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居(村)委,用自制调查表,访问其中所有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已婚女性。结果 在5 009名沪80后女性调查对象中,分别有41.4%和48.6%的对象认为0 ~ 3岁婴幼儿早教很有必要或有必要;47.4%沪80后女性的子女参加了早教活动。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与已婚女性的教育、户籍地、现有子女数以及是否收到早教材料有关。上述因素以及已婚女性的年龄和对早教重视程度是影响子女是否参加早教的重要因素。但沪80后对社区早教服务的期望多数仅希望提供活动场所和宣教材料。结论 沪80后已婚女性对0 ~ 3岁早教服务有很大需求,但实际参与率较低,现有的早教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她们的期望,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做好早教规划,吸引高素质人员从事早教工作,提高早教质量内涵。
2013 Vol. 1 (1): 41-45 [摘要] ( 1747 ) HTML (0 KB)  PDF (997 KB)  ( 1467 )
46 睡眠时间对不同性别学龄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
孙莞绮;姜艳蕊;陈文娟;李生慧;江帆;沈晓明
目的 了解性别对学龄儿童睡眠时间、学业表现及两者间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09年11 ~ 12月抽取上海市10所小学的2 249名五年级学生。采用学业成绩表现教师评估问卷了解儿童学业表现(各维度得分越低,学业表现越好),采用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用于收集基本情况及儿童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为(10.81 ± 0.38)岁,男生占49.3%。男生的睡眠不足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χ2 = 7.84,P = 0.005)。男生的学业成绩表现教师评估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女生高(t = 10.56,P < 0.001),即男生的学业成绩表现比女生差。回归分析显示平均睡眠时间对儿童学业表现得分有显著影响(β = -0.08,t = -3.82,P < 0.001),而且这种影响在男生中更为显著。结论 学龄儿童睡眠不足的问题在男生中更为突出,而男生的学校表现受到睡眠时间短的影响更为明显,故保障男生充足的睡眠可能有助于改善其白天学习能力和学业表现。
2013 Vol. 1 (1): 46-49 [摘要] ( 2375 ) HTML (0 KB)  PDF (631 KB)  ( 2098 )
50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对表情和情境情绪的认知特点
古丽阿依·包开西;刘步云;暴芃;静进;黄旭
目的 探索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NLD)对基本表情识别和对故事情境中情绪理解及其归因的认知特征。方法 采用国内修订的表情识别测验及情境情绪理解测验方法对24名NLD儿童(男16,女8;平均年龄8.83岁)及按其年龄、性别1 ∶ 1配对选出的24名正常儿童(男16,女8;平均年龄8.90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 两组儿童对基本面孔表情识别能力基本相似(P > 0.05),对情境中的表情判断亦无差别(P > 0.05)。但在故事情境的情绪归因上,NLD组的成绩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且在生气、高兴和伤心三个归因分项上两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 NLD儿童基本表情的识别能力与正常儿童基本相似,但对故事情境的情绪归因能力存在困难。
2013 Vol. 1 (1): 50-53 [摘要] ( 1880 ) HTML (0 KB)  PDF (637 KB)  ( 1687 )
54 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流行现状与家庭环境相关性研究
解雅春;刘晓;杨蕾;张敏;洪琴;李希翎;郭锡熔;童梅玲;池霞
目的 了解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状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城区6所幼儿园的4 ~ 6岁儿童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并采用偏相关分析学龄前儿童DCD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结果 (1)南京市城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其中男生26.5%,女生22.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90,P = 0.423);4岁、5岁、6岁组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0%、24.2%、16.4%,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584,P = 0.000)。(2)不同性别间DCD儿童在精细书写和协调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419、2.045,P均 < 0.05);不同年龄组间DCD儿童在运动平衡控制和精细书写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626、8.704,P均 < 0.01)。(3)DCD与非DCD组在独立性和道德观两个维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 = 0.888、2.122,P均 < 0.05);儿童DCD与家庭环境的独立性和道德观具有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在DCD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应考虑家庭环境对DCD儿童的影响。
2013 Vol. 1 (1): 54-57 [摘要] ( 1796 ) HTML (0 KB)  PDF (702 KB)  ( 1588 )
58 特殊婴幼儿早期发现和干预的医教结合模式建构
周念丽
从教育科学的神经基础研究出发,梳理了处于大脑发展敏感期的特殊婴幼儿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布罗卡区等区域的神经可塑性理论,提出对处于神经敏感期的特殊婴幼儿进行医教结合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模式建构的设想。
2013 Vol. 1 (1): 58-61 [摘要] ( 1677 ) HTML (0 KB)  PDF (740 KB)  ( 1667 )
62 我国优生优育现状及对策
徐姗姗综述黄红审校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渐回升,如何进行有效干预至关重要。0 ~ 3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保教结合可全面促进婴幼儿发育。文章针对我国出生缺陷及和早期教育的现状,围绕生育、养育、保育等内容进行论述。
2013 Vol. 1 (1): 62-64 [摘要] ( 1819 ) HTML (0 KB)  PDF (555 KB)  ( 1526 )
65 加拿大自闭症诊断和治疗现状
赵晶
介绍自闭症在加拿大尤其是British Columbia(BC)省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包括诊断流程、诊断团队的组成、父母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参与、自闭症的治疗方法等;希望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国自闭症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能的借鉴。
2013 Vol. 1 (1): 65-68 [摘要] ( 2450 ) HTML (0 KB)  PDF (1004 KB)  ( 2393 )
69 “双非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黄玫芳;关定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内地城市打工,子女被留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照顾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有以下特征:内向、缺乏自信、脾气坏、与父母关系疏离、叛逆、过分依赖、自我中心、不信任别人以及学业成绩不佳等。在过去10年,每年有大量父亲、母亲均非香港居民的“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给香港带来教育及社会问题。按香港基本法,双非儿童有绝对的居港权,应获得与其他港生儿童同等待遇。要想双非儿童能在香港健康成长,需要切实提升香港教育制度的软硬件,将他们培育成才并欢迎他们留港工作。文章详细剖析儿童在成长中无法得到父母亲身照顾及引导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013 Vol. 1 (1): 69-74 [摘要] ( 2394 ) HTML (0 KB)  PDF (805 KB)  ( 2190 )

版权所有 © 2014 《教育生物学杂志》编辑部 沪ICP备06032584号-6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