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 信 公 众 号
2025年 13卷 1期
刊出日期:2025-01-30
综述
论著
论著
1
上海市中学生饮食、体育活动、不良情绪与近视的关联分析
尹灿灿,严 琼,祁 月,乐贵珍,罗春燕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1
目的
分析饮食、体育活动、不良情绪与近视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 2021年上海市 16个区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数据,获取学生基本情况、饮食、体育活动、不良情绪及近视等相关信息,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的影响因素。
结果
17 409名中学生的数据纳入分析。自报近视患病率为70.18%。控制性别、学段、学习时长、屏幕使用、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后,吃甜点每天≥ 1次、因学习压力或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可增加近视的患病风险(OR=1.29, 95%CI: 1.11~1.49; OR=1.14, 95%CI: 1.03~1.26),每天体育活动 60 min以上则是近视的保护因素(OR=0.90, 95%CI: 0.81~0.99)。此外,每天长时间课外学习和睡眠不足 7 h也会增加近视的患病风险(OR=1.19, 95%CI: 1.10~1.29;OR=1.19, 95%CI: 1.10~1.29)。
结论
需加强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管理,在近视防控方面可重点关注过度摄入甜点和因学习压力或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者。
2025 Vol. 13 (1): 1- [
摘要
] (
88
)
HTML
(1 KB)
PDF
(695 KB) (
69
)
6
社会排斥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人际归因的中介作用
王惠敏,王亚楠,寻文秀,张安琪,曾奕欣,曾成伟,杨.莹,张淑君,张 斌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2
目的
考察大学生群体社会排斥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分析人际归因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简版和多维 -多向归因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对湖南省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 392份。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不同家庭类型的手机成瘾程度差异显著,核心家庭被试的手机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大家庭被试。社会排斥、手机成瘾、外部人际归因,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排斥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5,P>0.05);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外部人际归因(β=0.21,P<0.001),外部人际归因对手机成瘾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5,P<0.001)。外部人际归因在社会排斥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 0.07(95%CI:0.03~0.13)。
结论
社会排斥通过外部人际归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手机成瘾。
2025 Vol. 13 (1): 6- [
摘要
] (
94
)
HTML
(1 KB)
PDF
(700 KB) (
58
)
11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姚文为,史致远,孔令明,李光耀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3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童年期心理虐待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为手机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流动人口随迁初中生 526人(研究组)和市区原居住初中生 742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cale, CPM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SASC)、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施测。对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组中符合手机依赖判断标准的人员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36.31% vs 21.83%, P<0.01)。研究组 CPMS的恐吓、忽视、贬损、干涉因子评分,SASC各维度评分,以及 MPAI总分及其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在研究组,MPAI总分及其各因子评分与 CPMS各因子评分和 SASC各维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在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87.15%。
结论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手机依赖的检出率高于市区原居民同龄群体。童年期心理虐待可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
2025 Vol. 13 (1): 11-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750 KB) (
57
)
16
儿童期情感忽视和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成人依恋与自我同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苑宁杰,宋婧杰,宋安然,吴昊蒙,熊明慧,成丹丹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4
目的
考察儿童期情感忽视、成人依恋、自我同情和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同情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 7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忽视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18~0.31, P<0.01),与自我同情呈显著负相关(r=-0.21,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同情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1),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1);依恋回避与自我同情呈显著负相关(r=-0.22, P<0.01),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自我同情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儿童期情感忽视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显著,成人依恋和自我同情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
结论
儿童期情感忽视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成人依恋和自我同情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2025 Vol. 13 (1): 16-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774 KB) (
52
)
23
家长对儿童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选择的认知和影响因素
贾 茹,顾 芬,刘 萍,俞 群,姜丽萍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5
目的
探讨家长对儿童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选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问卷,对在儿保门诊接受正常体格检查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 789份,460名(58.3%)儿童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331名(42.0%)家长倾向选择进口疫苗。知晓率最高的非免疫规划疫苗依次为流感疫苗(17.25%)、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14.43%)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14.33%);接种率最高的非免疫规划疫苗依次为水痘疫苗(22.43%)、轮状病毒疫苗(22.11%)和流感疫苗(20.44%)。母亲及本科以上学历家长为孩子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意愿更高(P<0.05)。研究生学历及家庭年收入>50万元的家长更倾向选择进口疫苗(P<0.05)。
结论
对于非免疫规划疫苗,家长的知晓率和儿童的接种率均不高。家长更倾向选择进口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尤其是国产疫苗接种的推广和宣教有待加强。
2025 Vol. 13 (1): 23-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719 KB) (
44
)
28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刘 流,陈毅文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6
目的
探究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自尊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 1 2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 195份。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亲子依恋、自尊、情绪智力和抑郁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8,P<0.001)。自尊和情绪智力在亲子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CI分别为-0.063~-0.015、-0.086~-0.045),并通过亲子依恋→自尊→ 情绪智力→抑郁的路径发挥链式中介效应(95%CI为-0.020~-0.008)。
结论
亲子依恋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尊和情绪智力的单独中介效应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抑郁。
2025 Vol. 13 (1): 28-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747 KB) (
50
)
33
大学生不良人际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强迫思考的中介作用和拥有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张 超,王金道,李娇娇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7
目的
探讨强迫思考在不良人际关系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拥有意义感在强迫思考与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
方法
使用青少年不良人际关系量表、强迫思考量表、拥有意义感量表和压力 -焦虑 -抑郁量表对 3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不良人际关系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57, P<0.001),与强迫思考呈显著正相关(r=0.44, P<0.001);强迫思考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53, P<0.001)。强迫思考在不良人际关系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95%置信区间 : 0.10~0.20)。拥有意义感在强迫思考影响抑郁过程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0, P<0.001)。
结论
不良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抑郁,还可以通过强迫思考对其产生间接作用;拥有意义感具有调节作用,高水平的拥有意义感可以减弱强迫思考对抑郁的正向影响。
2025 Vol. 13 (1): 33- [
摘要
] (
71
)
HTML
(1 KB)
PDF
(755 KB) (
58
)
39
中加合作线上线下早期接触临床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教学模式探索
李环宇,任 芳,徐明玉,李 锋,沈理笑,吴丹萍,戴 媛,邓 琳,陶敏怡,刘 欣,李 斐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8
目的
探讨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早期接触临床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和儿科学专业的 30名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完成一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夏令营课程及中加专家团队的线上线下教学之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学生对线上线下结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反馈较好,对于暑期课程线上学习配合线下实践的总体安排满意,并认为此次课程在未来对儿科专业的选择和深造有很大帮助。
结论
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早期接触临床的优化教学模式,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思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并可能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新方向。
2025 Vol. 13 (1): 39- [
摘要
] (
74
)
HTML
(1 KB)
PDF
(680 KB) (
53
)
44
舞蹈专业训练对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元分析研究
侯建成,陈桃林,王.涛,宋秀芳,魏高峡,宋 蓓,周加仙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09
目的
观察舞蹈专业训练对人类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
检索关注舞蹈专业训练对大脑灰质影响的研究性论文。通过激活似然性评估元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文献中脑区激活峰值进行分析。
结果
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在右侧颞叶上回、左侧前中央回、双侧额叶上回内侧部、左侧额叶中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的激活峰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脑区与节奏感知、感觉运动整合、共情、动作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动作想象和动作观察学习等认知加工有关。
结论
舞蹈专业训练可有效塑造大脑的神经性功能和结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别的舞蹈专业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进而较全面地观察舞蹈训练与大脑之间的关联。
2025 Vol. 13 (1): 44- [
摘要
] (
89
)
HTML
(1 KB)
PDF
(935 KB) (
69
)
50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刘振敏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10
目的
探究父母教养投入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高中生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使用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 410名高中生进行测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父母教养投入、高中生应对方式和高中生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母亲教养投入显著高于父亲教养投入;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投入均能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抑郁(β
父亲
=-0.29,P<0.001; β
母亲
=-0.16,P<0.05),影响效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加入中介变量问题中心应对方式后,父亲教养投入对高中生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β=-0.15,P<0.05),母亲教养投入对高中生抑郁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1,P>0.05)。在父亲教养投入→问题中心应对方式→高中生抑郁路径中,中介效应值为-0.11(95%CI:-0.18~-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37%;在母亲教养投入→问题中心应对方式→高中生抑郁路径中,中介效应值为-0.11(95%CI:-0.19~-0.0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5%。
结论
父亲的教养投入对高中生抑郁既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问题中心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而母亲的教养投入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主要通过问题中心应对方式产生间接作用。
2025 Vol. 13 (1): 50-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785 KB) (
39
)
55
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与压力水平的关系:与父母交流时间的中介效应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掩蔽效应
薛娟娟,李新影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11
目的
探究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与压力水平的关系,并考察与父母交流时间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 2所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收获有效问卷 427份。采用改良的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CPSS)测量小学生自我感知的压力水平,通过自编问题调查小学生每日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与父母交流时间以及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可自由支配时间能够直接负向预测压力水平(β=-1.39,P=0.002)。与父母交流时间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与压力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的 95%CI为 -0.42~-0.04;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与压力水平之间的掩蔽效应显著,间接效应的 95%CI为0.16~0.72。
结论
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可以降低小学生的压力水平,但受到活动内容的影响。若将可自由支配时间用来与父母交流,将有助于缓解压力;若用于使用电子产品,则反而会增加压力水平。
2025 Vol. 13 (1): 55- [
摘要
] (
86
)
HTML
(1 KB)
PDF
(727 KB) (
50
)
综述
59
睡前程序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综述
王 铭,林 琳,苏茹昕,潘 晶,刘依如,施桂娟,Jodi AMINDELL,王广海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12
儿童早期是脑智发育的关键期,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睡前程序理论模型,积极的睡前程序涉及儿童养育照护的五个核心要素,即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以及安全保障,能够对儿童的睡眠、认知、语言、社会情绪等早期发展领域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该文就睡前程序的理论模型及其对儿童睡眠健康和早期发展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制订以睡前程序为核心、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的“教养医结合”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2025 Vol. 13 (1): 59- [
摘要
] (
92
)
HTML
(1 KB)
PDF
(800 KB) (
48
)
64
生命早期细颗粒物暴露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顾雯敏,季 星
DOI: 10.3969/j.issn.2095-4301.2025.01.013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严重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ASD的致病机制和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尽管遗传因素可能是 ASD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仅有一小部分 ASD可以用染色体结构异常或者单基因变异解释。一般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 ASD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空气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污染之一,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 PM
2.5
)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近年来,不少研究关注了生命早期 PM
2.5
暴露与 AS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该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综述,并就当前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2025 Vol. 13 (1): 64-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726 KB) (
45
)
版权所有 © 2014 《
教育生物学杂志
》编辑部
沪ICP备06032584号-6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543号